您好,欢迎来到博创科技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务管理 » 法律动态

科技改变生活 法律及时跟上

发布时间: 2018-01-13   浏览次数:

如今,科技的飞速进步,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正在各个领域引发颠覆性变革。随着智能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在物质生活悄然改变的同时,也呼唤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时跟上。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实名制交相叠加,人们的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被有意无意地暴露于外,由此引发个人各项权利的流失或者损害。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专业机构开展的“万人调查报告”显示,49.6%的受访者曾遇到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现象,61.2%的人遇到过有关企业利用优势地位强制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霸王条款”。调查发现,有的互联网公司和公共服务部门存储了大量公民个人信息,但安防技术严重滞后;一些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或不落实,少数“内鬼”铤而走险,致使用户信息大量泄露;当前在一些地方,利用网络非法采集、窃取、贩卖和利用用户信息已形成黑色产业链。

据报道,针对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犯罪,公安机关近两年侦破相关案件37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万余名;2014年至2017年9月,全国法院审理利用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1529件。从近期破获的案件看,用户信息泄露呈渠道多、违法成本低、追查难度大等特点,因用户信息泄露引发的“精准诈骗”案件增多。

近日,一家媒体平台发出的一篇关于公共空间网络直播的文章,把网络直播与个人隐私的矛盾推至风口浪尖。健身房中,女顾客的形体动作在摄像头下一览无余,餐厅内就餐的男女因动作亲密被指指点点。人们已经注意到,不论是在餐厅吃饭还是在健身房锻炼,你的一举一动随时可能被屏幕前的一双双眼睛围观。这不是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故事,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51亿。据测算,到今年年底,我国网络直播用户接近4亿,网络直播不断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公民个人信息面临着随时被暴露的风险。

身处新时代,面对新矛盾,完成新目标,这是摆在网络新闻信息从业者面前的时代课题。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信息安全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暴露出来的社会对个人信息权保护认识普遍滞后的问题,要求商家、平台都要强化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随着技术、互联网+、移动传播的不断普及,社会治理必然面对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如何保护的问题。当个人的隐私遭遇“全民目击”,法律必须及时出手,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民法总则也明文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虽然已经有了相关的法律规定,但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也让个人信息权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这就要求有更加明细具体的法规来适应新的形势。

因此,从国家管理层面来讲,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大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力度,针对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研究用户实名制的范围和方式,坚决避免信息采集主体过多、实名登记事项过滥问题,各地区各单位对某一事项实施实名登记制应有明确法律依据。二是要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运用中的个人信息、隐私安全防护,推动数据防窃密、防篡改、防泄露等安全技术研发部署,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涉及公民隐私的电子产品的标准制定,避免侵犯公众隐私。三是要研究用户实名制范围方式,改进实名信息采集方式、减少实名信息采集内容。四是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网络运营和公共服务单位严格依法收集用户信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有效降低“内鬼”窃密风险;对于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要提高违法成本,从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两方面加大惩处力度。五是要加大对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网络有害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切断网络犯罪利益链条,持续形成高压态势。


导航1 导航2 导航3 导航4 导航5 导航6 导航7 导航8 导航9 导航10 导航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