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博创科技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驿站 » 创新项目库 » 其他

首届全球华人科学家创新转化30人高峰论坛举办

发布时间: 2018-04-13   浏览次数:
 首届全球华人科学家创新转化30人高峰论坛举办

耶鲁大学UTC癌症研究教授,免疫学、肿瘤学和皮肤病学教授,耶鲁癌症中心免疫学部联合主任陈列平教授获得2018拉斯克大奖(Albert Lasker)提名,并被瑞典著名医学院——卡罗林斯卡医学院(Stockholm Karolinska Institute)正式邀请,将于2018年6月在诺贝尔研讨会(Nobel Symposium)上做重要学术报告。

陈列平系美国耶鲁大学UTC癌症研究教授,免疫学、医学(肿瘤学)和皮肤病学教授,耶鲁癌症中心免疫学部联合主任,他在癌症治疗中发现PD-1/PD-L1信号通路,2013年被Science杂志评为当年最为重要的科学突破。

在华人科学家在世界范围的各个领域开始大放异彩之际,首届全球华人科学家创新转化30人高峰论坛暨 “2018年全球华人科学家·卓越创新转化奖”发布会在4月9号上海东郊宾馆圆满召开。

此次论坛,由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客座教授、美国CST亚太总经理董增军,耶鲁大学癌症中心免疫学、肿瘤学和皮肤病学教授陈列平, 美国南卡医科大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系主任、肿瘤内科教授李子海, 微芯生物首席科学官、总裁鲁先平, 美籍华人科学家、中美冠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余国良,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兼GenEros健艾仕董事长傅新元等十人发起,邀请了30位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有担当的科学家、有情怀的企业家、有远见的投资家们及青年才俊代表齐聚一堂。

该论坛由全球华人生物医药创新转化30人高峰论坛筹委会主办,CST全球创新和转化合作中心承办,BayHelix百华协会、CCG全球化智库、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疗与伴随诊断专业委员会(筹)、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院校企业创新创业联盟协办。论坛旨在探讨如何提升全球华人科学家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如何迎接华人科学家面临的全球机遇与挑战,如何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转化突破。

本论坛现场颁发了2018年“全球华人科学家·CST卓越创新转化奖” 。该奖项由CST联合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成立,由22位业内重量级评委嘉宾投票产生,其中包含近10位院士级专家评审。奖项用以奖励在研究人类生命进程各重大疾病的基础机制中有突破发现并积极推动向临床应用转化的华人科学家们。陈列平从6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奖。

2011年有一部电影《非诚勿扰2》中,孙红雷饰演的李香山得了绝症——恶性黑色素瘤,认命地说“这个病全世界都拿他没辙”。2015年,同样的病击中了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但仅4个月后,“不同命”的奇迹来临——他宣布成功战胜了癌症。短短四年内,“同病不同命”的转折发生在2014年,Keytruda新药诞生并加速应用于临床,它通过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增强了T细胞的对癌细胞的攻击力,成功抑制癌症的恶化。

我们国家每年大约有28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2.7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其年死亡人数达370万。 “同病不同命”的故事并不少见。如何让更多的大众享受到“吉米·卡特”式幸运,如何成就更多“Keytruda”式的成功,这不仅仅是对科学家提出的考验,也是对产业界提出的命题,更是对大众提出的呼唤。

生物医药领域被看好为最可能诞生下一个BAT的行业。近三十年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被当作21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美国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生物技术产业激励政策”。

中国也不落后,十一五、十二五以来,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投入了大约128亿人民币支持创新药物研发及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一批创新品种实现上市销售,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趋势。在国家医药政策吸引下,大批华人科学家投身创新医药行业,这些人才拥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实力和眼界,熟悉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成为中国医药创新行业的中坚力量。

“要打破‘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预言,培养并发扬同胞之间的英雄相惜、通力合作、互为促进的精神,特别是医药的创新转化,是一个多学科,多行业的各种人力、资源互相衔接又内向的行业,需要开放自由的政策和市场奠基,需要优秀的科学家鼎立研究,需要才干的企业家保驾护航。和则创,合则达。”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客座教授、美国CST亚太总经理董增军建言。

他介绍,CST一直致力于其中,从联合国际顶级高校复旦、MIT实现院企合作,借鉴和分享成功经验;到此次论坛集合有识之士所做的建设;再在论坛外,成立CST 全球创新和转化中心,以建立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的“三家一世界”的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中国生物制造技术及产业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中国近五年来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生物医药的更是一直停留在5%左右,转化率明显不足。此外,国内中小板和创业板对生物医药企业无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新兴产业的能力,融资支持多局限在产品开发成熟、有一定盈利的企业,因而大批企业选择海外上市。

高校科学家创新性成果找不到方向和出路,医药企业家们也找不到好的创新项目,资金和项目都在蒙头撞墙。董增军用“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来形容生物医药创新转化的问题:“忽视市场实际和创新原则,跟随性研究比重大;广泛合作、院企合作不足,未形成资源共享、集约化规模;原创研究型企业质、量相对薄弱等。”

被称为“新药研发斗士”的鲁先平博士以“中国原创新药的拓荒之路”为演讲主题。早在2015年,他创办的微芯生物宣布: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抗癌新药西达本胺获准全球上市,标志着我国从此有了自主研发的原创新药,实现了中国制药从“仿制”到“创造”的零突破。

“中国有着7000多家的制药企业,数量全球第一,制剂生产能力全球第一,原料药生产能力全球第二,却在原创药研发生产上远逊于他国。”鲁博士表示,“我们的想法很简单——改变中国原创新药产业的现状,做老百姓吃的起的中国原创药。”

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迈入高速增长的时代,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相信,华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将携手一心,逐渐提升并将把握话语权,在创新与成果转化间找到突破,进一步提高我国生物制药在全球的地位。


导航1 导航2 导航3 导航4 导航5 导航6 导航7 导航8 导航9 导航10 导航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