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博创科技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驿站 » 创新项目库 » 农业

抢抓机遇 创新发展 谱写河北现代农业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18-04-23   浏览次数:
  近年来,河北农业综合开发面对农产品(6.580, 0.05, 0.77%)供给结构性过剩与高质量农产品紧缺并存等新挑战、新问题,按照国家农发办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根本要务,以打造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突破重点,以完善资金项目管理机制为工作保障,创新观念、务实进取,不断增强开发的针对性、精准性、时效性,促进了开发效益和资金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优化开发布局,促进传统开发向可持续开发转变

  针对种粮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坚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主线,积极贯彻“保、调、转、减”的开发思路,推动传统开发模式向可持续开发模式转变。一是“保”粮食核心区建设。坚持集中75%以上的资金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围绕河北省委、省政府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目标,将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向连片规模开发基础好、工作质量高的市县倾斜,集中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总规模的70%以上倾斜投入全省86个粮食生产大县。每个项目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不少于2项,同时加强项目区农民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确保稳粮增收。二是“调”优扶持模式。根据开发区域的不同,对于土地治理项目,要求种植比例、产业比例、投入比例量体裁衣、区别对待,使农发工作更加符合当地的环境资源特点。特别针对河北农业水资源紧张实际,鼓励有关地区减少小麦等高耗水作物种植规模,发展旱作农业。三是“转”变农业产业结构。以“两类”项目结合为抓手,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一方面对产能过剩农业产业压减投入,另一方面对产能不足的产业倾斜支持,重点培育发展蔬菜、果品、畜牧、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和牛奶、肉类、粮油、果品、蔬菜等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向优转化。四是“减”少资源消耗。对于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等地下水超采治理区,严禁新打机井,要求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与其他地下水治理工程相衔接。对张家口、承德等生态治理功能区,减少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实施生态治理项目,强化地区生态涵养功能。同时,积极开展有机肥项目试点,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二、突出开发重点,促进平均布局向重点发力转变

  (一)以创新园区打造现代农业“样板间”。谋划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创新园区,在体量上规模更大,在政策上扶持更多,在手段上形式更新,区内实现了生态项目和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融合,农发土地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的融合,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把创新园区作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举措的试验基地,积极扶持农业机械、高效节水、农业物联网等设备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先在示范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试验基地,为其他项目区“趟路子”。截至目前,全省共优选实施创新园区试点项目12个,安排财政资金3.7亿元,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3.4万亩,生态综合治理5.5万亩,扶持产业龙头10家,项目建成后,将增加农产品产量超过4500万公斤,农业增加值达到1.1亿元,年节水950万立方米,进一步放大了农发在服务京津冀农业一体化、扶贫脱贫、修复生态等方面的带动能力。

  (二)积极探索高效节水“示范模式”。针对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开发县已纳入地下水超采区这一实际情况,积极推广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加科技支撑的“3+1”节水模式。工程节水上,所有项目区全部推行管灌、二级防渗加小白龙软管输水。在适宜区推广滴灌、微喷、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措施,建设集雨工程;农艺节水上,扩大了先进适用节水技术和装备的推广范围,增加耐旱作物、抗旱新品种种植面积;管理节水上,改革项目区用水管理机制,组织推动建立用水者协会,积极培育灌溉服务组织,在农田灌溉、灌水定额、节水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统一组织、统一管理,扩大节水效果;科技支撑上,优选建设了8个高效节水示范试点,通过提高节水工程设施投入标准,探索不同生态类型区的高效节水措施。同时,按照“多封、少修、充分利用现有水源”的原则,通过提高现有井单井利用率以及增加地上水使用等手段,更新和完善农发水利措施。目前,项目区高效节水面积达90%以上。

  三、强化开发主体,促进常规投入向突出新型经营主体转变

  针对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这一客观实际,以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带为导向,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一是突出产业导向。将产业化资金进一步向畜牧、蔬菜、果品和农产品加工等全省主导产业倾斜,向成长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向带动能力强、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单位倾斜,做到导向明确、重点突出。二是实施精准扶持。依托农发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完善了全省产业化经营项目主体数据库,包括注册信息、经营情况、财政扶持情况等信息,目前已入库企业(合作社)达1100余家,选择其中条件较好的作为培扶对象,跟踪关注,把抓重点扶持和发挥项目普惠性紧密结合,真正解决备选项目少、范围狭窄问题。三是强化典型示范。从2014年起,每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双十佳”评选活动,即:每年评选10个优秀龙头企业、10个优秀合作社,最终形成若干可示范、可借鉴、可推广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模式,打造一批在全省叫得响、过得硬的产业龙头。四是加强引导规范。在全省推行了产业化项目立项“明白纸”制度,在新型经营主体承担的各类项目立项后,统一向其发放项目调整变更、自筹资金管理等具体政策的明白纸,便于其掌握执行。各市县也分别组织灵活实用的培训教育活动,让开发政策特别是新政策入心入脑,提升承建人员依规操作能力。

  四、健全体制机制,促进一般性管理向精准化管理转变

  围绕提高农发项目资金管理绩效,不断创新管理机制,用机制压实各级、各岗位责任,从源头上厘清责任边界、形成自我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高资金项目管理绩效。一是健全了内控机制。以财政部颁布新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为契机,全面梳理了资金和项目管理的关键节点,起草了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作为全省农发管理工作的“总纲”,同时针对立项、实施、竣工等环节共起草和修订了6大项20多个配套制度。二是建立以项目定资金的激励导向机制。改变“以资金定项目”做法,不再搞市县间平衡,而是依据各市上报项目质量在全省范围内优选项目,据此确定其资金规模,最高的市达到控制规模126%,最低的则只有76%。三是建立“一单制”的责任固化机制。推行了资金项目审核“一单制”办法,即:按照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要求,在立项审核中省市县各级逐项填写责任单,建立工作责任档案,做到了一项一档、随时可查,并可事后追溯,追究问责。四是搭建了信息化管理平台。自主开发了“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自2011年起上线运行,以省本级为核心,贯通11个设区市、2个省直管市和全部146个开发县(市、区、场),省市县三级所有项目资金的审核、传输、修改、评审等全部在网上进行。系统运行以来,全省项目审核平均时间缩短40%以上,审批按时办结率100%,农发资金拨付和支出进度明显加快,管理质量显著提升。

  五、实施“三全”监控,促进节点管控向全程监控转变

  围绕“保规范运行、保资金安全、保项目效益”,启动实施了“全员、全过程、全覆盖”项目绩效监控机制。一是全过程监控,延伸监督触角。从项目申报立项、组织实施到竣工验收,每个关键节点都要管控到位,把监控的链条拉长,着力加强对项目的立项把关、项目实施、管护运行及资金管理、使用和支出等重点环节的监督。二是全覆盖监控,编织监督网络。将所有农发资金和农发项目全部纳入监督管理范围,县级负责全面监督项目,市级监督所辖县的管理工作及重点项目,省级抽查监督各市管理工作及项目实施情况,省市县共同发力全面控制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三是全员参与监控,强化三级联动。强化纵向监督,省市县三级农发机构都要参与到对项目的管理和监督中去,根据职责范围各负其责;加强横向监督,省内各级农发机构内部各处(科)室都要参与到项目的管理和监督中去。通过全员参与机制的建立,使所有农发干部“一专多能”。



导航1 导航2 导航3 导航4 导航5 导航6 导航7 导航8 导航9 导航10 导航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