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博创科技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驿站 » 创新项目库 » 教育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发布时间: 2018-06-15   浏览次数: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的传统是比较重视教育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而不太注重教育的个人发展功能,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倡导“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虽然被现代人加上了“启疑”的新认识,而其主旨在传承、主体在教师的思想倾向仍然是明显的。虽然近20年来学习主体的呼声日益强烈,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种探索、尝试也在花样翻新,但是面对统一的课程、教材与教学要求,面对着一种用统一考试来评估学生质量、判别学生优劣,甚至用这种学生考试来评价教师与学校工作质量、业务水准的社会压力,中国中小学教育的应试性特点仍然相当突出,这也就决定了它在传承与发展两大教育功能之间的轻重取舍。

“创新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发展理念的挑战,我们认识到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的教育当然会以创新为己任,会把教育创新作为迈向新世纪的先决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教育,是中国教育自我更新的产物,是中国教育工作者面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潮流,面对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主动学习、借鉴、发展与变革的结果,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标志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努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创新教育”是一种有广泛参与的社会性学校教育改革的活动,由于参与者的背景不同、地域有别,各自的教育理想与观念也有一定区别,所以,在今天的中国,被冠以“创新教育”的改革尝试实际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种主张是:认为创新教育主要是传授培养创造技巧、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方法的,他们大量归纳总结前人与时人的创造发明的经验,力图从这些发明家身上发现创造的方法与规律,并让学习者尝试发明、发现,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唤起了学习者主动求知的积极性,促进了学习者思维品质的提高(如思维灵活性、敏捷性的发展等)。第二种是主张“创新”概念泛化的,他们认为创新有社会性创新与个体创新之别;主张对于学习者而言,每一个对个体固有经验的突破,每一个外在世界、内在世界现象的新的解释,都是一种积极的“创新”。于是他们主张尝试探究性学习,主张运用中心主题的方式整合多种学习资料。主张让学习者学习从实践中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做出解释,并以此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途径。第三种则主张创新是个性高扬的产物,是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观察、独立分析判断的结果,他们主张在教育中应该更多地尊重学习者选择的权利,主张创造更加宽松的教育环境,主张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由导师变成朋友或者榜样,更多地给予学习者独立学习的机会,于是创新教育成为主体教育改革的伴生物,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第四种认识则认为:“创新”精神固然是民族的灵魂,是每个负责的国家公民应该具备的精神品格,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首要责任还是继承人类文明成果,掌握那些前人创造的、与他们一生发展息息相关的认识工具和认识方法,所以中小学生,重要的还是“打基础”,要用新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打基础,要为他们打下真正于一生发展有用的基础,其中也包括创新的基础,如好奇心、求知欲等心理品质,于是“创新教育”就与传统教育拉近了距离。

凡此种种,都说明“创新教育”这一概念是一个正在形成、发展中的概念。这种认识上的分歧,不仅表现了中国教育改革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而且反映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多姿多彩。我认为,这恰恰是中国社会、中国教育改革富有生命活力的象征。

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富尔委员会报告中所说的那样,“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们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成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在我看来,“传承”的任务决定了教育的权威主义影响,“促进个性发展”的责任又要求创造宽松环境,在这两极之中创造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不断调整变化以适应学习者继承和发展需要的学习环境,就是创新教育实践者的基本任务,也是创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任务,也不只是在一个学校管理范围内即可实现的教育改革,它实际上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社会、家庭、政府管理部门积极参与、积极支持的事业,是一项只有在社会性的教育观念变革初步实现后才有可能真正完成的教育改革。

因此,以“创新教育”为名的改革,是中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有机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性教育改革,是需要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机制、教育内容、方法改革为其固有内涵的全面改革,是又一项教育创新的尝试。

作为新世纪发展的奠基工程,作为人类社会变革的知识准备与人才准备工程,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超前性,必须有未雨绸缪的预见性。所以,当世界和中国都在走向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或生物工程、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刻,提出并进行“创新教育”的探索无疑是极有价值的;但是,社会的教育选择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必然要受到现存社会经济体制与条件的制约,于是一切改革的尝试又必然要打下时代的印记。

“我赞赏创新教育的尝试,我努力推动教育创新”,我想,这或者是目前许多中国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态度。



导航1 导航2 导航3 导航4 导航5 导航6 导航7 导航8 导航9 导航10 导航12